大家好,今天聊聊李自成的北伐。
前面我们提到,李自成1644年正月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前就已经谋划北伐,在1643年12月18日派遣了李友、白鸠鹤等率先头部队渡过黄河,占领了山西荣河等县。
对于北伐的路线,李自成也有规划。大顺军在渡河后兵分两路:

一路由李自成、刘宗敏统率,在占领平阳后攻取太原、宁武、大同、阳和、宣化、居庸关,进抵京师;
另一路由刘芳亮率领大顺军左营,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后,即沿黄河北岸进军,先占领河南怀庆府,继占山西潞安府,又东下收河南卫辉、彰德二府、北直大名府,分兵收取附近州县,然后经邯郸、邢台、河间攻取保定,会师北京。
此外,在李自成、刘宗敏所统的主力攻克太原之后,分出一支军队由大将任继荣、马重禧等带领东出固关,占领真定,然后经保定至北京。这一只也是防止明朝反攻切断李自成退路。
李自成、刘宗敏亲率主力承担消灭明军官军主力的任务,而刘芳亮等人统率的偏师,不仅收取黄河以北的大部郡县,同主力形成钳形攻势。也防止朱由检等重要人物沿运河一线南逃,同时阻拦山东、南直隶官军北援。
1644年正月初八,李自成统大顺军主力由西安出发,开始了向北京进军的进程。渡过黄河后,于正月二十三日到达平阳,明知府张璘然投降。崇祯得知以后很生气,立即下令把山西巡抚蔡懋德解职,另派郭景昌接任山西巡抚。郭景昌还没到,汾州就丢失了。
当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并准备东征北伐时,崇祯迫切希望找到一个能够担任督师的人替他收拾残局,挡住起义军的进攻,同时又能帮他解决军饷问题。
经过一番算计,他选定了大学士李建泰。因为他是山西的大富翁。希望以他的万贯家财招兵买马。李建泰也明白朱由检的意图,想到大顺军离他老家曲沃不远,与其让家产落入起义农民的手里,不如用来博取一个急公好义的美名。
但是此时的明朝效率太低。崇祯在正月二十六还在为李建泰摆酒饯行。但此时李自成大军早就越过李建泰的老家曲沃,都拿下平阳了。
李建泰离京后,准备取道保定南下。选择这条路线同当时明廷对形势的分析有关,朱由检和他左右的大臣们都认为,明朝大同、宣府一带还拥有重兵,大顺军进入山西后如果要攻取京师,应该会东出太行,再北上。所以朝廷防御的重点就在保定府。
李建泰南下过程中,切身体会到了基层政治气候的变化。尽管是代帝亲征的大学士,但是李建泰在经过定兴县时,吃了闭门羹,不让进城,气的李建泰攻破城池,鞭笞当地官吏。接着走到邯郸时,听说大顺军刘芳亮部正沿着黄河北岸向东进军的消息,马上北逃,途径广宗县时,又不让进,李建泰又大怒,下令攻城。攻破以后被当地乡绅王佐嘲笑后杀了他,接着逃到了保定,后面就投降了大顺军。
对于崇祯来讲,山西方向有李建泰前出到曲沃协调,后方还有大同和宣府重镇,这个方向还好,但是保定和河间府方向以及京师本身没有可靠的军事力量。现在唯一还能依靠的就只有蓟镇的唐通,宁远的吴三桂了。所以1644年正月份的时候,崇祯就和朝臣商议抽调吴三桂的宁远精锐入关的事宜。但是大家也知道,吴三桂的精兵一撤,留下的老弱残兵也无法抵挡关外清军的进攻。所以抵挡农民军和抵挡清军只能选一个。一直到二月份的时候,朝廷也一直没有讨论出结果。

我们回到大顺军的进攻。
二月初六,大顺军进抵太原城下。初八凌晨,巡抚标营裨将张雄开新南门投降,大顺军遂占领太原。李自成在太原停留八天,二月十六日,李自成统率大军北上进攻宁武。宁武之战是大顺军渡河东征以后,占领北京以前进行的唯一战役。守将明总兵周遇吉兵败身死。
宁武之战以后,李自成、刘宗敏率大军继续北上,三月初一到达大同。大同总兵姜瓖自知力量单薄,难以抵御,遂开门投降。
大同的投降,在明朝内部引起了连锁反应。大顺军到达阳和时,宣大总督王继谟还想组织力量积极抵抗,但没人搭理。相反,阳和兵备道于重华直接投降;宣府总兵王承胤也先期派人到大同递表投降,接应大顺军先头部队千人潜入宣化。三月初六,大顺军主力到达宣化。王承胤分守南城,当即大开城门迎接义军入城,宣府巡抚朱之冯自缢而死。
此时,明朝中央开始慌了。在三月初四,封吴三桂为平西伯、蓟镇总兵唐通为定西伯,不久又补封刘泽清为平东伯。初六下令放弃宁远,命吴三桂带兵赶往京师。同时命蓟镇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率部勤王。
吴三桂因为远离京师,收拾和安置关外又费时间,直到京师被农民军攻克时还在勤王路上。刘泽清接到勤王诏书后,谎称自己坠马负伤,不能行动。只有唐通领着所部八千士卒到达北京。崇祯为了加强对唐通部队的控制,竟然派遣太监杜之秩充任监军。这种做法激怒了唐通,他借口京师的平地不易防守,直接带兵往北跑到居庸关去了。
等到三月十五日,大顺军进抵居庸关后,唐通立马投降了,号称天险的京师“北门锁钥”,便在大顺军面前敞开了。
十七日,大顺军进抵北京城下,开始攻城。三月十八日夜间,大顺军将士爬城而入,占领了外城。1644年农历三月十九日,大顺农民军占领了北京,宣告了明王朝的灭亡。
李自成从北面向京师推进时,大顺军的另一支大军,即刘芳亮统率的左营,也按照统一部署展开了南线作战。
1644年二月,刘芳亮率部于蒲州渡河,沿黄河北岸向东进军。
二月下旬,进抵河南怀庆地区,明朝副将陈德把巡按御史苏京拘捕起来,投降了大顺军。
刘芳亮在怀庆地区设置了防御使、府尹和所属六县的县令。封在卫辉府的明潞王朱常涝早已吓得魂不附体,义军还未到达就在总兵卜从善的保护下,携带家眷和财物渡河南逃。刘芳亮安抚地方以后,领兵进取山西长治地区。
长治古称上党,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朝的沈王就分封在这里。当时明王朝各地政权机构已成瓦解之势,在农民军到达前,潞安府的官员就逃跑一空。大顺军兵不血刃地占领了长治和附近州县。刘芳亮留下大将平南伯刘忠镇守长治地区,自己引兵继续前进。
大顺军左营主力离开长治后,东下彰德府,派部将领兵收取大名府和府属各县,并且留大将刘汝魁镇守河南彰德府一带。他自己则带着部队取道磁州北上。广平府的明朝地方官逃窜一空,三月初十,大顺军进入广平府。稍事休整后,刘芳亮即率军北上。队伍开拔前,刘芳亮任命翟凤耆为防御使,留下士卒五百镇守广平。
刘芳亮部继续北收顺德、河间等地,一路上明军皆望风归附。三月二十一日,进抵畿铺重镇保定。保定城里的百姓不愿为朱明王朝坚守,纷纷要求开门投降。署府事同知邵宗玄和新任知府何复却坚决抵抗,即使北京已经在三月十九日拿下,保定一直坚持到三月二十四日才陷落。
此时入关勤王的吴三桂才走到山海关,永平附近,按照顾诚的《农民战争史》,他率领的部队约有四万人。在山海关和总兵高第汇合以后,总兵力约有五万人。李自成命降将唐通率本部兵马,带上犒赏关宁官军的银两、财物,前往山海关招降吴三桂和高第。这两个明朝总兵立即投降了。由唐通接管了山海关防务,吴三桂则带领部众向京师进发,准备朝见李自成。
至此,明朝最后的精锐:大同,宣府,蓟镇,山海关,宁远总兵全部未做抵抗就投降了,让人唏嘘!
而此时的大顺政权达到极盛,管辖范围最广。我们来看看北京大顺政权的范围。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下期再见!
参考:明末农民战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