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聊聊南明弘光的军事防线。我们先用这个地图看看各方的势力范围。
首先是大顺政权:

1644年3月19日,大顺军攻克北京后,占据了半壁江山,统治范围包括了北直隶、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全境以及湖广、南直隶的部分地区。宁远地区因为吴三桂的入关被清军夺占。
说明一下,为了更好的说明各方占据的地域,这个地图时间设置为1643年,所以显示的还是明朝的各级行政单位,后续不再说明。
虽然北京丢失了,但是明朝残余势力盘据的地方还很大。除了张献忠的大西军正处于进军四川途中以外,江淮以南的半壁江山仍然在明朝委任的各级官员统治之下,包含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诸省, 还据有湖广、河南、山东的一部,中国富庶之地皆在统辖之下,拥有广大的人力物力。

我们细说一下三个区域。
首先是最西边。因为此时张献忠还在进军四川,这里大部分地区的归属可以算作是南明的。即使后续张献忠夺得了成都,但周边的府县也还是忠于明朝的。
我们再往东移动地图,看看武昌附近。我们再地图上把府一级行政单位显示出来。
这里有两处地方没有划江而治:一处是荆州府和常德府之间的澧州。有大顺政权派遣官员;

一处是武昌府对岸的汉阳府;汉阳府标注被遮挡了,各位在橱窗获取地图以后可以自己拉近查看,这里就不演示了。
一开始汉阳府由大顺政权占据;武昌府由张献忠占据。等到李自成北上与官军作战,张献忠南下长沙时,左良玉趁机占领了武昌和汉阳府。
这里也顺便聊聊李自成的一点失策;李自成从西安东征北上的时候,并没有带上所有的精锐;比如陕西还有李过,高一功;德安府这里有白旺;袁宗第驻扎在西北;当时左良玉准备进攻荆州、承天、德安。李自成还指挥袁宗第前去增援白旺。
我们再看看东边的边界。我们在地图上把州级行政单位也显示出来;
这里大顺军已经进入到南直隶,拿下了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北的宿迁。说明一下,此时的黄河与现代的黄河河道不同,由江苏这边入海。

1644年5月25日,南明巡抚路振飞联络徐州卫 指挥使王文明做内应,发动叛乱,擒获大顺政权徐淮防御使武愫,占领了徐州。
册立新君
对于聚集在留都南京一带的明朝官僚们来讲,为了基于半壁江山同农民军对抗,他们需要迅速解决明王朝的继统问题。
由于当时朱由检的三个儿子没有逃出北京,大臣们只有从藩王中挑选。

当时藩王中尚存的万历朱翊钧直系子孙有福王、惠王、瑞王、桂王四人,后面三人分别在四川、广西,地处僻远。离南京近的只有从河南逃来的福王朱由崧和旁系的侄儿潞王朱常淓;他俩待在淮安。
有的大臣主张立福王,理由是他在世系上同朱由检最亲;
东林党一派的大臣却顾虑到老福王几乎夺嫡的旧事,唯恐立了福王之后会掀翻旧案,于是借口“立贤”,主张拥戴潞王。
待在淮安的福王没有坐以待毙,自己私下联系获得了总兵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等实力派的支持,凤阳总督马士英也见风使舵,也宣布拥立福王。
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高弘图等留都官员眼看木已成舟,也只好加入奉迎的行列。
五月初三,朱由崧就任监国;五月十五,朱由崧即位称帝,以明年为弘光元年。
弘光政权在南京建立的时候,国内的形势是:

清军打败了大顺农民军,占领了北京和关内的大片土地,并且得到了黄河流域一部分汉族地主的支持;
大顺政权仍然拥有山西、河南以西的地方,正准备着手重整兵马同清军再决雌雄;
南方除了大西农民军正向四川进军以外,其他地方基本上都处于弘光政权管辖之下。
一场中原逐鹿的斗争就在这三股政治势力之间展开了。
南明军事防御
对于南明来说,南直隶江北地区是核心防区,事关政治中心的存亡。史可法在和其他大学士作了磋商之后提议,让下面几位将领以其半私人的军队组成了四镇,以拱卫南京的西北二边:
声明一下,我目前使用的历史地图,南直隶凤阳府的地图没有进一步细分,是一个整体,所以高杰防区和刘良佐防区只是粗略的划分。


(1)、高杰驻徐州。管辖南直隶西北部黄河与淮河之间地区,并负责河南北部的攻守事宜。大概是徐州、泗州地区;兵力约4万;
高杰,原是李自成部将。后投降明政府,因追剿有功升任总兵。李自成1644年东征北上时,高杰逃到山东,并和凤阳总督马士英取得了联系。马士英得知他麾下有兵4万、马骡九千,立即让高杰部屯驻徐州,听从自己节制。
(2)、刘良佐驻凤阳。管辖南直隶西部与中部淮河以南地区,并负责河南中部与南部的攻守事宜。大概是凤阳、寿州地区;兵力约3万;
刘良佐是北直隶人。崇祯年间统兵在宿松、庐州、六安一带同农民军作战,升任总兵官。北京攻破时他带的军队驻在河南正阳地区。1644年四月应凤阳总督马士英邀请,率部进入南直隶。马士英让他移驻寿县一带。
(3)、黄得功驻庐州。管辖南直隶中部长江以北地区,并负责支援北边的刘良佐和高杰,同时防备长江中游的威胁。大概是庐州、滁州、和州一带。兵力约3万;
黄得功是开原人,出身行伍。崇祯年间长期在南直隶江北、河南一带同张献忠、革左五营等部义军作战,升至庐州总兵。明亡前夕随马士英平叛。
(4)、刘泽清驻淮安。管辖淮安府,并负责南直隶东北部和山东南部的攻守事宜。兵力约3万;
刘泽清是山东曹县人,出身行伍,崇祯末年升至山东总兵。大顺军迫近北京时,崇祯命他率部勤王,他谎称坠马受伤,拒不奉诏。不久大顺军进入山东,他带领主力向南逃至淮安。
此外,我们也能从地图上看到,湖广这里面临着大顺军的威胁。长江上游实力最强的左良玉驻扎武昌,以二十万重兵抵御李自成,张献忠的东下,拱卫上游南京。在晚明将领中,左良玉是张献忠的劲敌。崇祯皇帝封左良玉为宁南伯,弘光帝为争取左良玉,晋封其为宁南侯,并任命左良玉信任的文官袁继咸出任湖广总督。
后勤方面:
规定4镇人数为三万,左良玉则为五万,可从中央政府获得钱粮供给,一人每年二十两白银。
为了激励各镇进取,规定各镇若收复失地,即受其管辖,出任该地长官。
准许各镇在辖地内收税,使得藩镇一定程度上脱离朝廷控制,造成了地盘不属朝廷,饷不属户部。
弘光称帝初期,就声明了不许百姓勤王,南明的军事安全主要寄托于江北四镇与表示拥护的楚镇左良玉。除去这五镇外的“京营六万、江督、安抚、文武操江,郑鸿逵、郑彩、黄斌卿、黄蜚、卜从善等八镇,共兵十二万。”
也就是这五镇之外,还有一些小股的防御力量。

方国安 守江浦
弘光朝建立后,方国安依附马士英,挂镇南将军印,镇江浦。后马士英与左良玉有隙,移镇池口,以备左良玉。
郑鸿逵守镇江
南明弘光朝建立后,郑鸿逵加总兵官,驻镇江,以舟师扼守长江口。郑鸿逵为郑芝龙弟弟,郑成功的叔父。
黄蜚守芜湖
弘光朝廷建立后,黄蜚等带着四万人从江苏阜宁庙湾南下,驻守在镇江,后来又移镇芜湖采石。
史可法驻守扬州
为了统一协调江北四镇,朝廷需要派一员坐镇江北,一开始是马士英。不过马士英入朝当了首辅以后,加上史可法又在纷争中失势,只好自请外出督师,驻守扬州。
五镇分区防御,各司其职,又有史可法在扬州统一调度,但是南明弘光政权却轻易的被击溃,这又是为什么?这个我们后续再聊。各位可以在橱窗获取同款3D历史地图,我们下期再见!

参考文献:
论高杰与弘光政权_王建华
南明史 顾诚
南明史 司徒林
明代南直隶兵防体制研究_苏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