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收复台湾地图

大家好,今天聊聊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

我们先把这款3D历史地图的时间设置为1624年。

获取同款地图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元朝和明朝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派驻军队,负责澎台防务。1604年荷兰殖民者一度占据澎湖,被明朝都司沈有容领兵驱走。

1622年7月11日,荷兰殖民者再次占领澎湖,在主岛上建立堡垒作为侵华基地。

1623年明福建巡抚南居益亲自视察海域,派副总兵俞咨皋等人带领军队先后在铜山、厦门海面击败来犯的荷兰海盗船。

1624年,南居益驻于金门岛,派出三千名将士渡海击退澎湖的荷兰殖民者,迫使荷兰转而往台湾岛发展。

由于国势衰微,在取得厦门海战和收复澎湖的胜利以后,明朝没有断然阻止荷兰人在台湾建立据点。

荷兰殖民者自1624年侵入台湾后,主要侵占的地区只是在台湾西南部的“大员”(即后来的台湾城)及附近一带。

在这里,荷兰侵略者第一任“长官”宋克在一六二五年修建“奥兰治城”,就是台湾城的前身,1627年更名为热兰遮城;后来,在城南沙丘上,又修筑外堡乌特利支堡。

在东面台湾本岛的赤嵌地方,荷兰人一开始设立了普罗文查市镇,但直到一六五三年才在镇址修筑普罗文查城(即赤嵌城)。

就地形上看:台湾城位于西部沙洲上,赤嵌城在东部的台湾本岛上,两城之间环抱港湾,隔水相望。但南部有七鲲身连接,可由陆路联系。

台湾城东有市区,北隔水道紧接北线尾岛,这条水道即是中文记载中台湾城炮台前的大港,后来称为安平镇大港,也就是荷兰记载中的“南航道”。

在北线尾的北部,荷兰殖民者在1628年原建有热堡炮台,以控制岛北的鹿耳门水道,鹿耳门水道即荷兰记载中的“北航道”。

1656年7月因受暴风雨袭击,热堡倒塌被海水所淹,以致港路淤浅,荷兰侵略者凿沉夹板船以堵塞航道,遂疏于防守。

所以后续当中国战船由此进入时,荷兰侵略者还非常惊讶。

盯上台湾的不仅仅是荷兰,荷兰入侵台湾后不久,西班牙也跟着进入台湾。

获取同款地图

因为双方在东方贸易上有直接的竞争关系,西班牙也要争取东亚的航线。

1626年夏,西班牙殖民者侵入台湾北部的鸡笼港,修建要塞圣萨尔瓦多城。

1628年,西班牙人又在台湾西北部淡水建筑城堡,即圣多明哥城。

从此展开了对台湾北部长达16年的殖民。但是西班牙在与荷兰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原因有:

一、西班牙在日本被驱逐,荷兰人则可以继续从事与日本的贸易;

二、掌控外贸的福建人集中在厦门(即图中的中左所);相比于去台湾岛北部,他们去荷兰人的南部据点更方便;

三、西班牙走台湾的航线又被荷兰人骚扰抢劫,所以西班牙逐渐收缩在台湾的投入。

直到1642年荷兰人攻克圣萨尔瓦多城,这才结束了西班牙人对台湾北部的殖民统治。


荷兰殖民者对台湾的中国人实行野蛮的掠夺和严酷的统治。

荷兰东印度公司向远东殖民扩张的主要目的即是通过暴力进行垄断,低价购进中国内地产的丝绸、瓷器和东南亚产的香料,还有来自台湾的糖、鹿皮等商品,然后依靠其强大的海上运输能力,以高价销往日本和欧洲,从中赚取的差价利润。

荷兰殖民统治台湾期间,相对于贸易,通过高压统治和税收政策掠夺了更多的财富。从1636到1637年,各项强收税捐均有6000多盾,到了1644到1645年增为11.7万多盾,比贸易收入的7.7万多盾足足多出4万盾。1651年五月十日,东印度公司决定向台湾的中国人征收人头税,每年达二十万荷盾。

中左所:厦门 获取同款地图

郑成功真正酝酿复台是在1658年大举进攻南京遭到失败之后。

从南京退回金门、厦门海域时,郑成功仍然拥有一支相当强大的军事力量,特别是水上舰船损失并不多。

凭借海上优势,他击败了清军将领达素对厦门的进攻。但是,就全国而言,西南永历朝廷一蹶不振,郑军有效控制的沿海岛屿无法支持一支庞大军队的后勤供应。为了继续同清廷抗衡,郑成功很自然地把注意的焦点转向了台湾。

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中,很多史籍都提到了何斌这个人。他担任荷兰东印度公司台湾评议会的通事,长达十几年,熟悉台湾当地情形。1659年,何斌被控告勾结郑氏集团,私自在台湾征税,被剥夺一切职务,并处以苛重的罚款。他负债累累,只能逃亡厦门,投向郑成功。

据说,何斌逃离台湾之前曾经暗中派人测量了进入大员湾的鹿耳门水道,到达厦门以后向郑成功献上了地图。


1660年冬,郑成功派出大批军队到广东潮州沿海地区筹集粮食。

1661年正月,他在厦门传令大修船只,准备出征。

郑成功的基本意图是取台湾为复明基地,而不是撤往该地。所以,他必须考虑既能从荷兰殖民者手中夺回台湾,又不能失去厦门、金门、南澳一带近海岛屿。

他决定亲自统率主力出征台湾,这支主力又分为首批和二批;

同时,在金门、厦门、南澳一带留下了相当兵力:

命忠勇侯陈霸防守南澳;

派郭义、蔡禄前往铜山会同张进守卫该岛;

留厦户官郑泰和参军蔡协吉守卫金门;

由世子郑经守厦门。

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将领和官员有马信、周全斌等。

1661年二月初三日中午,郑成功率领首批军队乘船出金门料罗湾,次日午后到达澎湖。

初六,他亲自巡视附近岛屿,对随行将领说:“台湾若得,则此为门户保障。”,随即留下陈广、杨祖、林福、张在四人带兵镇守澎湖。

初八,郑成功在自己的座船上竖起帅旗,发炮三声,直航台湾。

下午两点左右,已抵达台湾岛附近。

郑成功决定避开敌人火力控制的大港,乘潮涨时由鹿耳门港进入台江,先登陆本岛,攻取兵力薄弱的赤崁,再攻取热兰遮城,这也说明郑成功的前期情报工作很到位。

当时,荷兰在台湾的兵力只有一千多名,长官揆一和评议会率领八百多名驻于沙洲上建立的热兰遮城堡,海面上有以赫克托号为主的四条战舰,在大员湾相对的台湾本岛上的普罗文查堡有四百名兵员防守。此外,在鸡笼、淡水有微不足道的一点兵力,后来都集中到热兰遮。

绘制同款地图

不久,郑军舰队抵达鹿耳门港外。

中午潮涨,郑军舰队未遇到阻碍,顺利进入台江。

在台湾人民接应下,郑军主力在禾寮港顺利登上本岛,包围了普罗文查堡。

另派一部兵力登陆北线尾岛,控制鹿耳门港。

面对郑军的突然进攻,荷兰总督揆一随即做出反应。

1、命荷兰军舰攻击郑军舰队;

2、命阿尔多普上尉率200人渡江上岛,增援普罗文查堡;

3、命汤姆斯·贝德尔上尉率240人向占领北线尾的郑军发起进攻。

郑军派出了各装两门火炮的六十艘舰船迎战,战斗异常激烈。不久,郑军舰队击沉荷军最大的战舰赫克托号,斯·格拉弗兰号战舰和威因克号快艇败逃日本,马利亚号快艇逃到巴达维亚求援。

渡江的阿尔多普部在郑军截击下,仅60余人进入普罗文查堡,其余被迫撤回。

北线尾的贝德尔部遭郑军歼灭性打击,贝德尔以下阵亡118人,淹死一部分,仅80余人生还,荷军三路出击,均告失败。

郑军在海上陆上初战告捷,导致荷兰人失去了出击的信心,只能躲在城堡里等待救兵。

郑军则切断了海陆交通,包围了普罗文查要塞,切断了它同热兰遮的联络,使两城各自陷于孤立。

之后、郑成功决定先进攻较弱的普罗文查堡(赤嵌城)。

初十日,他命令士卒每人持草一束,堆置城下,派通事向荷军守将描难实叮发出最后通牒,如果再不投降就点火焚城。描难实叮向热兰遮求援无果后,被迫投降。

这样,荷兰殖民者在整个台湾地区的据点只剩下近海沙洲上孤零零的一座热兰遮城堡。

当月下旬,郑军对热兰遮城实施强攻,五日未能攻下,且伤亡较重。

五月二日,郑成功的第二批军队乘船二十艘到达台湾,军事力量进一步增强。郑成功转而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

七月初五,荷兰援军战舰10艘、士兵700人来到台湾外海,十五日有5艘战舰驶入台江与热兰遮城的荷军会合。

闰七月二十三日,郑荷双方舰队在外海接战,仅1小时,击毁荷舰2艘,俘获3艘,击毙130余人。荷兰援军只能退回巴达维亚。

随着时间的推移,热兰遮堡内的荷军精疲力竭。十二月十六日,一批荷兰守兵在军曹拉迪斯带领下出城向郑军投降。1662年1月25日,郑军攻占外围的乌特利支圆堡,荷兰殖民者的局势进一步恶化。

揆一和评议会的成员经过五六天的会议,反复权衡利弊之后,终于决定趁早投降,争取优惠条件。2月1日双方达成协议。1662年2月10日,荷兰殖民当局及其士兵全部撤走。

收复台湾以后,郑成功改台湾城为东都,开始了把台澎经营为抗清基地的紧张活动。

当16世纪到17世纪西欧殖民者侵入美洲、非洲、东南亚,把大片土著居民的土地变成自己的殖民地的时候,却在中国被碰得头破血流,灰溜溜地离开。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