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看附图 6-219)
自宋武帝刘裕驾崩(即宋永初三年,泰常七年,公元422年5月)之后的同年十月,魏国大举侵宋,夺取了河南的滑台、虎牢、洛阳、许昌等重要城池。然而,就在此时,魏太宗也离世(即宋废帝义符景平元年,泰常七年十一月),战事因此告一段落。
当时,宋魏两国均迎来了新君即位。不久,宋国内出现了权臣徐羡之等人废黜现任皇帝,另立文帝刘义隆的事件。随后,文帝成功诛杀了权臣,平定了谢晦之变。与此同时,魏国在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越发信任崔浩,听从其意见并付诸实践。在继续执行先统一北方再图征服宋朝的策略下,魏国与宋国达成了和解。
当时夏国主赫连勃勃离世(即魏始光二年,宋元嘉二年,公元425年8月),在大规模攻打柔然之后,因夏国内新主赫连昌兄弟争权夺位,魏国便将原本用于攻打柔然的兵力转而用于进攻夏国。魏国相继攻克长安、统万等地(始光三、四年)。然而,在奚斤的战败之后,夏国主赫连定重新夺回长安,对夏国的战争暂时告一段落。
当夏国与宋国联手准备合谋消灭魏国,共同分割天下时,魏国决定再次对两国发动攻击。
关于这场宋代与魏国之间的战争,其导因既包括远因,也包括近因。远因有二:首先,魏自道武帝拓跋珪消灭后燕之后,在河南山东已经与东晋接壤,逐渐形成了针锋相对的格局。其次,刘裕消灭后秦姚氏之役后,魏晋两国难免要卷入战争。近因也有二:首先,宋武帝刘裕去世后,魏乘机进攻宋国,夺取了宋国的河南之地。其次,在宋文帝即位六年之后,内部纷争得到平息,且自刘裕以来,节俭为国,国势逐渐振兴。因此,宋文帝欲趁魏国北方多事之秋之际,夺回河南失地,于是发兵北伐。
与此同时,在这段时间里,凉州方面的河西王蒙逊、西秦乞伏炽磐父子、吐谷浑以及武都氐王杨氏等势力,皆在此期间一方面相互斗争兼并,另一方面在宋魏两国之间游移不定,以求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