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北伐之战-战场地理形势及作战方略

一、地理形势

此役宋魏交战之地,为济南(历城)、碻磝、滑台、虎牢、洛阳等地区。宋魏当时以河济为界。各地区地理形势如下:

济南(历城):当时宋冀州刺史与济南太守皆治于历城,青州刺史治东阳(今益都县)。《读史方舆纪要》载:“济南府,春秋战国并属齐,秦属齐郡,汉初属齐国,文帝分置济南国,景帝改为济南郡,后汉仍曰济南国,晋复为郡,刘宋兼置冀州,后魏改为齐州兼置济南郡。……府南阻泰山,北襟渤海,擅海盐之利,界河淮之间,诚肘腋重地也。春秋时诸侯争齐,多在历下,自战国以迄秦楚之际,历下多事,则齐境必危,秦兵次历下,而王建由是以亡,田广罢历下战守之备,而韩信得以收齐,其大略也。后汉初,耿弇攻张步,败其军于历下,光武谓弇曰:昔韩信破历下而开基,将军攻祝阿而发迹。此皆齐之西界,功足相方,盖其地水陆四通,为三齐都要也。”

历城:即历下城,在济南城西。“或即以为春秋时齐之鞍邑,成二年齐晋战于鞍是也。其后谓之历下”。

碻磝:碻磝城在长清故城(今长清县东南三十里)西北。卢县(今长清县西南二十五里)北一里有碻磝津,津有城故以为名。《水经注》:“碻磝城本汉东郡茌平县故城,其城临水,西南隅崩于河,后更城之,魏置济州治此,河水冲其西南隅,又崩于河。”盖此为水陆交通之要道也。

滑台:在今滑县治西南。《郡县志》:“滑台城有三重,都城周二十里,相传卫灵公所筑,中小城谓之滑台。昔时滑氏为垒,后人增以为城,高坚峻险,临河有台,故曰滑台。又云:古豕韦氏国,春秋时卫地,汉置白马县属东郡,后汉因之,晋属濮阳国,刘宋于此置兖州,又东郡,亦谓之滑台城,河南四镇之一也。后魏因之,寻改为西兖州治。其地为四通八达之枢纽,亦即控制河南河北之要地,为宋魏必争之地也。”

虎牢关:关在今汜水县西二里,一名成皋关,亦曰古崤关,其地古东虢国,郑为制邑。《左传》:郑庄公曰:制岩邑也,又为北制。亦名虎牢。其地势“自荥阳而东皆坦夷,西入汜水县境,地渐高。城中突起一山,如万斛困;出西郭,则乱岭纠纷,一道行回其间,断而复继。使一夫荷戈而立,百人自废,信乎为洛阳之门户矣”。关城在今汜水县西,毛德祖即守于此。

洛阳:河南府,周之旧都,秦置三川郡,汉置河南郡,东汉都于此,改为河南尹兼置司隶,魏晋相继都之并置司州,刘宋初亦置司州,后魏改为洛州。府山河控戴,形胜甲于天下。武王谓周公曰:“南望三涂(一云三涂山在嵩县西南十里,一云三险涂:虎牢、辕辕、崤渑),北望徽鄙(孔颖达曰:太行恒山之迹,鄙、都邑也。又平阳府霍山,一名太岳),顾瞻有河,奥瞻伊洛。”此言洛阳形胜之祖也。吴起谓魏武侯曰:“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南,羊肠在北。”孔颖达曰:“洛阳处涧瀍之中,天地交会,北有太行之险,南有宛叶之饶,东压江淮,食湖海之利,西驰崤渑,据关河之胜”是也。(上引《史记》卷六十五《吴起传》)

金墉城,在洛阳城西北隅,魏明帝所筑。
河济状况:大河自新莽始建国三年(11年)决于魏郡,泛清河、平原、济南至千乘入海。当宋魏交争之际,河自今河南省滑县北而东北流,东至今山东省茌平县西南碻磝与大清河(今黄河)合。今黄河,自东阿县以西称济水,以东称大清河。除洛阳虎牢外,自荥阳以东,至济南间之河济地区,即宋魏战争争夺之地也。

二、作战方略

南边宋方面,宋文帝义隆自元嘉元年(魏太武帝焘始光元年,424年)即位后,经历了三年诛除权臣徐羡之等的政变,又过了三年才准备北伐,准备趁着北魏大举讨伐柔然无暇南顾的时候夺回河南之地。其作战指导方针为寻找有利时机夺取河南之地。当时夏主赫连定也欲乘机伐魏,宋文帝与赫连定连合共攻之。

(一)作战指导方针

宋文帝授命到彦之北伐的方针为:“若北国兵动,先其未至,迳前入河;若其不动,留彭城勿进。”此意即相机进取之,并不欲与魏作真正之决战。盖此时宋之国力并非强大,所依仗的仅仅是淮泗河济间之水道与舟师机动耳,至于与魏在中原平原决战,则远非魏绝对优势骑兵之敌也。

(二)作战部署

到彦之挥军北进时,主力从淮泗北上,以碻磝为进取目标,以有力一部指向虎牢与洛阳。及魏放弃碻磝、滑台、虎牢、洛阳河南诸戍,乃即乘虚进军部署河南诸要点之防守,东自济南,西至潼关千余里之防线,而置重点于滑台济南间。

魏国方面

当宋举兵北上之际,正值盛夏酷暑时节,“水患方降,草木葱茏,地气郁蒸”,对魏骑兵的作战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北魏决定暂时撤回河南的守军以避其锋芒,待至“秋高气爽,马匹肥壮”,以及“冬日严寒,地面净洁,黄河坚冰覆盖”之时,再行反攻。

在撤离碻磝、滑台、虎牢、洛阳等战略要地后,采取了如下部署:(以上内容摘自《魏书·崔浩传》)

(一)命令冀州、定州、相州三地制造三千艘船只,以备反攻之需。同时,挑选幽州以南的精锐戍卫部队,集中于河上(今河北省大名县及山东省聊城县间),准备发起反攻。并命平南大将军丹阳王大毗驻扎在河上,统一指挥。

(二)任命大鸿胪阳平公杜超为都督冀定相三州诸军事,镇守邺城,担任诸军的总指挥。

(三)派遣冠军将军安颉,督导河内方面的各路军队(今河南省北部),驻扎于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

(四)派安南大将军琅邪王司马楚之驻扎于颍州(许昌东北),根据敌情相机进行骚扰和攻击宋军后方。然而,在当年八月下旬,魏正准备大举南渡反攻的关键时刻,突然受到夏国君主赫连定联合宋进攻魏国的威胁,于是改变策略,决定先以主力击败夏国并统一北方之后,再向南进攻宋国;而已经驻扎在河北的各路军队,则以恢复河南诸战略要地并加以防守为主要任务,这是采纳了崔浩的建议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