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阴山防线和河套地区的军事力量

大家好,今天再聊聊唐朝的阴山防线以及它的四条补给线。此时地图的时间调整为754年。

因为定都关中,所以唐朝十分关注河套地区的安全。经过几代皇帝的努力,终于将整个河套地区纳入到唐朝版图,并在阴山沿线设置了一系列的城池。

我们一一来说说这些城池。插一句,这款地图对于各位历史爱好者非常有用。

我们首先看左边的城市-九原郡

它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丰州,只不过此时改为了九原郡。利用州郡县的体系管理,说明此处农业已经比较发达了。九原郡的位置非常重要,因为这里处于河套进出漠北的重要孔道,历史上有名的高阙塞和鸡鸣塞都位于西边不远处。

我们把地图时间切换到公元前120年,就可以看到这两个要塞了。

我们再把时间切回754年,接着聊聊安北都护府,它的治所变化非常频繁。

647年,唐朝剿灭薛延陀后,在汉临河故城东北四十里设置燕然都护府,统辖漠北地区的瀚海等六都督、皋兰等七州。

663年移到漠北回纥本部去了,这也是中原王朝第一次直接在漠北修筑都护府城。

669年改名安北都护,后面治所开始从漠北收缩。

711年又移到西受降城。

过了十几年,到722年又移到中受降城。

749年迁移到横塞军。但是不久横塞军废弃,所以都护府只好于755年转移到天德军城。

到了757年,又将名称改为镇北都护府。

安北都护府是管理汉族以外其他民族的部门。如果其他民族变得强大,那么这个机构也就只能收缩到内地了。当然,这么频繁的变动也与此处黄河河道变动频繁有关,导致驻地城池损坏,不得不迁移。

我们把地图时间切回754年,接着聊聊有名的三座受降城。唐朝初期,为了防御突厥南下,担任朔方军总管的张仁愿 于708年在黄河以北修建了三座受降城,即西、中、东受降城。图中的东受降城和振武军在同一个位置。

这三座受降城一字排开,有效地遏制了突厥、回纥等北方民族的入侵,保护了唐王朝以及与北方来往的贸易交流。

右边的振武军、静边军与受降城的性质类似,都是唐朝在这里的驻军单位,而不是像九原和榆林那样的行政管理机构。

榆林郡就是胜州,唐朝建立的时候就掌控此地,一直是北方防线的突出部。

西受降城、九原郡守护着高阙塞,鸡鸣塞方向的入口,而榆林郡、振武军和静边军则守护着经过河套进入山西地区的入口。因为这里从古至今都是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孔道。

我们把地图切换到公元前180年,西汉时这里设置了云中,定襄和雁门郡;再往南就是马邑和楼烦,在历史上也是经常出现的地名。

我们再把地图切换到1500年,这里出现了右玉林卫,大同府,宁武关等地名,属于蒙古明朝对峙的最前线。

我们把地图再切回754年,不得不说,此时的大唐就是厉害,这几个城池连成一线,牢牢控制着阴山,控制着河套地区。

当然,我们也能看出,在这一条防线上,只有丰州和榆林2个郡,其他都是军镇性质的城池。没有按照传统的州郡县管理,说明他们的补给大部分还是要靠后方提供,所以我们再聊聊他们的补给线-也就是它连接关中的四条通道。

我们把地图移向南边地区,相信大家看到这个地图的时候,肯定很疑惑,怎么都是郡?不是自己熟悉的州的名字。

那时因为唐玄宗天宝年间,将一些州都改成了郡,造成了一些困惑。我们把地图时间改成720年,大家就熟悉了。

当然,此时银州附近少了个麟州,因为它724年才设立。我们为了方便后面的讲述,就先加上。

唐朝时候,从阴山河套地区抵达长安的通道一共有四条:

一是沿黄河而上,由丰州至灵州。再向南沿着马莲河抵达庆州,到达豳州。

或向西南沿着清水河抵达原州,接着到达豳州。然后再最后抵达长安。

豳州可能很多人不认识,它也就是邠州,只是现在还没改名。

二是沿黄河而下,由胜州向南经过麟州、银州、绥州、延州、坊州,最后到达长安。

三是从天德军、中受降城直接南下抵达夏州,再沿着延河抵达延州,接着到长安。这条通道最短,全程共1800里到长安。一般有紧急军情时会选择走这条道。但是要穿过沙漠、沙地,所以也最难走。

四是从中受降城或安北都护府出发、过东受降城、静边军,南下进入朔州、太原府、晋州、蒲州等地,再西入长安。

我们再多聊聊第四条通道。

由于这条路经过“单于都护府”,也就是振武军的位置,所以也被称为“单于路”。这条联通长安和漠北的道路是唐朝与回纥间的经济贸易、友好往来的主干道。“单于路”虽然驿程较远,但它避开了毛乌素沙地,且沿途人烟稠密,道路条件良好,膳食供应与安全保障均优于其他通道,所以,唐与回纥“和亲”及大宗绢绸运输,均通过这条通道 。

当然,唐朝可能也有军事上的考虑,不让回纥了解最近的驿道,以保障长安的安全。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