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勾结荷兰围攻郑氏集团,郑经被迫退守台湾

大家好,今天聊聊郑氏集团退往台湾的过程。这款地图的时间设置为1662年,隐藏了县级单位;

我们先看看此时郑成功的地盘

同款历史地图

郑成功于1662年2月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郑氏集团势力控制的地区除台湾、澎湖外,还包括大陆福建沿海的金门、厦门以及铜山、南澳等岛屿,其中金门与厦门是郑氏集团在大陆沿海地区经营多年的抗清根据地。

1662年五月,郑成功在台湾去世,继承问题却造成了内乱。

当时在台湾的郑成功弟弟郑世袭和在厦门的郑经,几乎同时宣布自己为郑成功的合法继承者,由此形成了台湾与金门、厦门隔海对峙,势同水火的局势。双方都在整军备战,准备用武力最后解决问题。

清福建总督李率泰于当年六月得知郑成功去世,郑氏集团内部分裂,即将火并的消息,立即邀请在福建的靖南王耿继茂等人,星夜赶往对峙前线漳州,共商剿抚事宜,同时派人赴厦门与郑经议和。

郑经在东有郑世袭分庭抗礼,西有清军虎视眈眈的两面受敌的不利形势下,决定假意同意和谈,做为缓兵之计,待自己东渡台湾,平定内乱后再作处置。

于是,他派使者杨来嘉赴漳州与清方详谈招抚事宜,并将以前郑军从各州县缴获的25枚印信及虚假的郑氏集团人员和船只清单献给清方,以迷惑清廷。

清廷见郑氏有意接受招抚,下令福建各路清军原地待命,转而加紧进行离间、招降郑氏集团的活动。

郑经见假议和的计谋奏效,清军的威胁已暂时解除,立即集结部队,于1662年十月初挥师东征。

由于当时在台的郑氏诸将对郑氏家族的内部争斗多持观望态度,只有黄昭、萧拱宸等少数将领支持郑世袭,郑经所部顺利在台湾登陆,击溃了支持郑世袭的部队,迅速控制了台湾局势,确立了其在郑氏集团中的统治地位。

1663年正月,郑经回师厦门,着手清除在金门、厦门的反叛分子。郑经的伯父郑泰长期担任郑氏集团户官之职,管理贸易和财政事务,掌握大量钱财,军事上也有很大实力,这就招致了郑经的猜忌。

据说郑经在台湾时,又搜出郑泰给黄昭的密信,信中表示了支持郑世袭做郑氏政权继承者的态度,这就更加激化了二人间的矛盾。

六月,郑经在周密筹划之后,设计诱擒郑泰,将其杀害,又派人前往金门查抄其家,这直接导致大批郑军倒戈,郑泰之弟郑鸣骏及子郑绪昌带领1.5万余名郑军官兵到泉州向清军投诚,使金门守备一时空虚,严重削弱了郑氏集团的实力。

因郑经坚持“依朝鲜例”,拒绝剃发、登岸,招抚策略失败,清廷决定改抚为剿。

1663年十月,清军兵分三路:

一路自海澄进攻,主将是原郑成功旧部,后投降清朝的海澄公黄梧和水师提督施琅;

一路自同安进攻,主将是福建总督李率泰;

一路自泉州进攻,由清军与荷兰舰队组成清荷联军。清方主将是福建陆路提督马得功,荷方主将是舰队司令博特。


为什么会有荷兰人?

因为被郑成功赶跑的荷兰人不甘心失去台湾这个贸易据点,所以1662年至1664年间,远在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三次派舰队到中国沿海和台湾地区,企图利用清郑间的矛盾,从中渔利,伺机再占台湾。

1662年6月末,荷兰东印度公司派出12艘海船,756名水手、528名士兵北上福建。8月7日,由司令官博特率领的舰队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抵达福建。这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海上武装退出台湾半年后,首度重返中国海域。

抵达之后,因为此时清廷正在和郑氏集团谈判。没有清军的配合,所以荷兰人也无法单独行动。一直待到1663年3月清军还没有下决心武力解决,荷兰人只好先行返回巴达维亚。

没想到荷兰舰队返回巴达维亚后,清军又决定武力解决郑氏集团,所以8月末,博特第二次率领舰队来到福建。

清军此役的战略意图是三路分进合击,一举攻占金门、厦门二岛。

郑经认为清荷联军这一路是劲敌,对其威胁最大,于是决定由大将周全斌率水师精锐迎击泉州方向的清荷联军,其余诸将率部守住各水陆要道,监视并阻击其余各路清军。

郑经与洪旭等在大担岛、列屿(小金门)观战接应。

其意图是集中精锐,破敌一路,以达到迫使其余的清军不攻自退的目的。


十月十九日,郑军舰队与清荷联军相遇于金门乌沙港海面,立即展开激战。清荷联军有荷兰大型战舰14艘,清军战舰300余艘,帆樯如林,炮声如雷。郑经自己率部退到浯屿(金门西南),同时派出周全斌,率20艘战船冲向清荷联军。郑军船只的体型较小,但是行动灵活。荷舰船体庞大,行动不便;火力虽强,但命中率极低。

我们看看清荷联合舰队中各支分舰队的排列顺序:

荷兰战舰为前锋,郑鸣骏等郑军投诚将领的船队在中间,福建提督马得功及靖南王属下的船只则位于最后。

周全斌率郑军船队不与荷兰舰队纠缠,意图直接突入清军水师舰队,围攻清军主将马得功的指挥船。

突破过程中,七艘被荷兰舰队阻挡,另外十三艘则继续前行,继而围攻指挥船,清军救援不及时,马得功恐被擒受辱,跳水自溺而死。

当然,天气也帮了郑氏集团,双方遭遇时,正好遇到涨潮无风,清军舰队为逆水而行,郑军舰队则正好顺水。到接战后南风突起,郑军舰队顺风顺水,航速要快一些。马得功所乘战船在整个舰队末尾,理应最为安全,但不料郑军船只竟航行至清军后方,攻击了他的座舰。清军各船无法及时调头支援。

眼见提督没了,其余的清军无心恋战,纷纷溃逃。荷兰舰队失去了清军的配合,也退出了战斗。擅长海战的郑军水师最终取得了胜利。数量庞大的清军舰队竟敌不过区区十余艘郑军船只,反而让对方乘机杀死了主帅,不得不说清军水师战力实在堪忧。当然,也有可能,清军水师中,刚刚投降的郑军没有尽全力抵抗。

清军虽然在乌沙港海战中失利,但由黄梧、施琅率领的海澄方向的清军则秘密招降了守卫陆路要地高崎的郑军将领陈升,并于10月21日出其不意地攻占了郑氏集团在大陆沿海最重要的根据地厦门,一举打乱了郑军的整体防御体系,导致郑军全线败退:

守卫同安方向的郑将林顺退至镇海(今福建龙海东南、龙海镇海角);

周全斌退至;

郑经与洪旭等人则率部退至铜山。

清军随即占领了金门。

清军取得金门、厦门后,有人建议以荷兰舰队为先导,集中各路清军,立即进攻铜山,生擒郑经。

总督李率泰认为,清军虽占领了金门、厦门,但乌沙港之战中,提督马得功战死,实力大受损伤,而郑军基本是全师而退,损失不大。

况且目前郑氏集团已成惊弓之鸟,进逼过急,就会逃逸至台湾,消灭更加困难。不如乘其军心混乱之际,展开攻心战,四处招降。如果不投降,再挥兵进剿不迟。

清将李率泰遂令各路清军暂停进攻,然后一面遣使赴铜山对郑经进行劝降,一面令黄梧和施琅利用其在郑氏集团中的旧关系,对郑经的属下进行招降、策反活动。

郑经仍坚持“依朝鲜例”,不剃发、不登岸等条件,双方谈判失败。

黄梧、施琅领命后立即派人往铜山、镇海等处,以故旧之谊劝说,退守镇海的郑将林顺率部降清。

不久,守卫南澳的郑军将领杜辉也到广东揭阳港向清军投降。

据守要地的郑军将领纷纷降清,铜山就成为失去屏障、孤立无援的孤岛。郑经见部下众叛亲离,知道大势已去,只好做好逃往台湾的准备。

1664年三月,郑经命率部断后,自己携带明朝宗室、缙绅及郑军残余官兵六七千人乘船撤离铜山,东渡台湾。

郑经逃离后,断后大将周全斌因与郑经的心腹洪旭等人有矛盾,担心到台湾后受其排挤,遂统兵至漳浦向福建总督李率泰投诚。黄廷也接到了黄梧的招降密信,与周全斌同时归顺了清廷。

至此,李率泰的攻心、招降策略大获全胜,清军兵不血刃就拿下了铜山,郑氏集团在大陆沿海的抗清基地完全丧失。

据史料记载,从康熙元年至康熙三年,郑氏集团共有文武官员3985人、士兵10万余人向清军投诚,这极大的削弱了郑氏集团的实力。

郑经只能固守澎湖和台湾了。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各位可以获取同款3D历史地图,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