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聊聊,清军的第一次攻台与郑经的反攻。

1664年三月,虽然郑经被迫率余部退守台湾,但是清廷并不打算放过他。在当年六月,施琅与李率泰、耿继茂联名上疏朝廷,请求乘胜进攻澎湖直捣台湾。
郑经也知道不能放松警惕,于是逃抵台湾后,立即采取措施,加强防务,以抵御清军可能的进攻。
由于澎湖地处大陆与台湾之间,是台湾的海上门户,又是海上交通要道的必经之地,郑经将台湾的防御前沿设在澎湖。郑军在澎湖湾内的娘妈宫修筑营垒,在左右峙设置了报警烟墩和炮台,由薛进思等将领统兵守卫。
为什么澎湖的位置这么重要?因为澎湖在台湾岛的西南方向,因为当时郑氏集团只开发了台湾岛西南部分地区。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只设置了一个东都承天府和两个县。郑经将东都改为东宁,并将两个县升格为州;从福建厦门出发进攻东宁的话,就会经过澎湖地区。

施琅为什么一定要进攻台湾?可能是因为记恨郑氏。
1651年,施琅在厦门因擅杀郑氏旧将曾德而触怒了郑成功。遭拘禁后,凭借自己的人脉竟然设法逃脱,投降了清军,而他父亲和弟弟则均遭郑成功杀害。
清朝也正因为这个缘由相信了他的投降,虽然这是施琅第二次投降了。
施琅二次投降后,由于胆略过人,又熟知郑氏集团内部情况,且在与郑军的作战中战功卓著,不久升任福建同安总兵官。1662年,施琅经国史院大学士苏纳海推荐,担任了福建水师提督。
在清军夺取金门、厦门的作战行动中,施琅率福建水师剿抚并用,夺厦门,克浯屿,下金门,招降陈升,得到了康熙的褒奖。
1664年七月,朝廷下旨,同意施琅等人乘胜攻取台湾的意见,授施琅为靖海将军,由郑氏降将周全斌、杨富、林顺、何义等辅佐。
施琅接到朝廷进军台湾的命令后,即着手实施攻台行动。
他也认为“澎湖乃通往台湾之要冲,欲破台湾,必先攻取澎湖”。
为此,他将攻台作战行动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攻占澎湖,在澎湖设立清军大营,观察台湾形势;
第二阶段,根据风向、地形及敌情相机而动,出奇制胜,夺取台湾本岛。
郑经得到施琅将率军攻台的情报后,立即抽调屯田部队的三分之一、侍卫部队的一半,共计1万余人,配备40余艘战船,命大将颜望忠率领,驰援澎湖,加强澎湖的防务。同时,又在台湾本岛各港口和要塞加紧部署防御力量。
1664年十一月和1665年三月,施琅两次发起进攻澎湖的行动,都因天气原因,还没抵达澎湖就被迫退回金门。
1665年四月十六日,施琅第三次下达出发命令,这次进攻一开始比较顺利,都已经望见了澎湖岛屿了。就在这时,清军遇上了一场罕见的风暴,阵型大乱,施琅只得下令返航。
此次海上的三次进攻尝试,都因为天气原因宣告失败,也可见台湾海峡的海况对于那时的渡海行动是很大的阻碍。
双方的僵持
清军三次攻台行动均告失败,其消极影响是深远的,以至于后来清廷中很多人谈海色变,对武力统一台湾丧失了信心。再加上清廷中央和地方的财政也难以负担福建和广东等地大量驻军的粮饷供应。
于是在1668年,清廷否定了施琅再次武力攻台的意见,采取的一些措施,显示了清廷完全放弃了对台武力行动。
这些措施包括:
一、裁减大部分福建水师官兵,焚毁所有战船;
二、福建水师的重要将领如郑鸣骏、周全斌、何义、黄廷等人立即调离福建,或进京,或派往外省屯田垦荒,其余投诚人员也分批调往外省开荒;
三、放弃福建沿海包括金门、厦门、铜山、南澳等在内的所有岛屿,将清军防线收缩至距海岸30到50里以内的内陆地区,打造对台湾的经济封锁线,摆出一付只守不攻的架式;
四、解除施琅福建水师提督的职务,改任内大臣,加入汉军镶黄旗,福建水师建制也随之取消。
相对应的,郑经根据形势的变化,在军事上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将颜望忠所率增援澎湖的部队和战船撤回台湾,宿卫部队各回原建制,屯田部队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派往各港口、要塞的警戒部队也都调回原驻地。
这样,台湾海峡两岸之间以往剑拔弩张的紧张关系由此缓和下来。
从1665年下半年到1673年,清政府与郑氏集团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武装冲突,海峡两岸出现了和平对峙的局面。
不过后来的三藩之乱让海峡两岸的战事再起。
1670年,郑经得知平西王吴三桂有反清意向,随即派人面见吴三桂,极力怂恿吴三桂起兵造反。
1673年,清廷下达撤藩令,吴三桂、耿精忠等谋划造反。
八月,耿精忠派人联系郑经。郑经知道后大喜,立即调集各地屯田部队,于十月亲自带兵开至澎湖,等待大陆方面的进一步消息。
十一月,清廷见吴三桂已公开反叛,为控制局势,分而制之,下旨停撤靖南、平南二藩。
耿精忠因此也暂且收起叛心,并再次致书郑经,要其暂缓起事。
郑经见时候未到,只能收兵返回台湾。
1674年三月,耿精忠受吴三桂鼓动,终于公开反清。他又一次与郑经联络。吴三桂则写信邀请郑经进攻南京。
郑经得信,即刻率部起程,直驶厦门岛。
他既未遵照吴三桂直取金陵或天津的指令,也未接受耿精忠水陆配合攻占江浙的建议,而是率军在厦门登陆,将兵锋直指郑氏集团曾盘踞多年的福建沿海地区。
而且这样一来,郑军也可以暂时避免与清军正面交锋,有利于保存实力。
郑经觊觎福建,但福建是耿精忠的势力范围,必然引起耿精忠的戒心。耿精忠于是下令沿海戒严,重申禁海令,断绝与郑经的往来。
郑经仍坚持自己的既定方针,并作出以下部署:
一是在厦门训练士卒,整顿水师,又密令部下黄兴、杨信潜入漳州、泉州等地收集情报,并对耿精忠的部将进行策反活动,作为郑军内应;
二是为保障后勤供给,派李德赴日本铸永历钱,并购买军火,派杨贤督船前往南洋进行贸易,筹集军饷军粮;
三是命令留守台湾的陈永华抽调台湾屯田部队的六分之四运送到厦门,以加强实力。
郑经决定以武力与耿精忠争夺福建沿海地区,命刘国轩等将领率军发动进攻。耿精忠军中有不少将领与郑氏有旧交或是郑氏降将,所以郑军一路招降纳叛。进展顺利,很快就占领了同安、海澄、泉州、漳州等地。
1674年底,吴三桂出面调停郑耿之间的冲突,阐述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1675年年初,耿精忠向郑经赠送大型战船5艘,以求媾和。于是双方以枫亭(福建仙游东南50里)为界划分势力范围,枫亭以南属郑氏,以北归耿精忠,并订立通商贸易、互相支援、互不侵犯几项和约。
此后,郑经转而向西,与平南王 尚可喜争夺广东沿海地区。郑军先后攻占了广东东部潮州府下面的澄海、揭阳、潮阳等县。
1676年,郑军继续西进,又攻占了惠州。
这时,吴三桂的叛军也已抵达广州以西的三水,对尚可喜形成两面夹击之势。
二月,尚之信乘其父尚可喜病重,向吴三桂投降,加入叛乱阵营。在吴三桂的主持下,尚之信与郑经也划界讲和,以东莞、新安、石浓作为双方停战分界线,相约互不越界。
郑经巩固了在粤东的地盘后,再次转锋东向,进攻福建耿精忠所辖地域。
从1674年至1676年的两年多时间里,郑氏集团势力发展迅速,其全盛时期的控制范围包括福建的泉州、漳州、兴化、邵武、汀州和广东的潮州、惠州等七府之地,势力达到极盛!
那么郑经能守住这些地盘吗?我们下期再聊,各位可以获取同款3D历史地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