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道成打败沈攸之

一、萧道成之废立

获取同款地图

后废帝刘昱平定京口之乱后,越发骄纵放肆,日夜外出游玩,行为如同盗贼抢劫。

升明元年(477 年)夏天四月,南豫州刺史阮佃夫在建康,与散骑常侍杜幼文、司徒长史沈勃、游击将军孙超之等人,因为皇帝喜好杀戮,对大臣无礼,朝廷上下忧心恐惧,于是谋划废立皇帝,事情泄露后,他们全部被杀。很快,后废帝又忌惮萧道成的威名,想要杀掉他。六月,萧道成与袁粲、褚渊商议废立之事,二人不同意。领军功曹纪僧真于是进言劝说萧道成:“如今朝廷行事猖狂,人人自危,天下人的期望,已不在袁粲和褚渊身上,您怎能坐以待毙,遭受灭族之祸?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希望您仔细考虑。” 萧道成觉得有理。有人劝萧道成逃到广陵起兵。

获取同款地图

当时萧道成的长子萧赜担任晋熙王刘燮(后废帝的弟弟)的长史,代理郢州事务,于是想让萧赜率领郢州的军队东下,与京口方面会合。萧道成于是秘密派亲信刘僧副告知他的堂兄、代理青冀二州刺史刘善明:“很多人劝我往北守住广陵,恐怕这并非长久之计。如今秋风即将刮起,你如果能和垣荣祖(东海人,故称垣东海)稍微挑动一下北魏,那我的诸多计划就能实施(萧道成想再次借助北魏来实现自己的图谋)。” 并把这个计策告诉了桓荣祖。刘善明回复认为不可行,说:“宋朝即将灭亡,无论愚人还是智者都知道;北魏如果行动起来,反而会成为您的祸患。您英明神武,远超常人,只应静静地等待时机,趁机奋起,功业自然能成就,不能远离根基之地,给自己招来灾祸。” 桓荣祖也说:“领军府离皇宫只有百步之遥(萧道成担任中领军),您要是逃走,别人怎么会不知道?如果单人匹马轻装前行,广陵人要是闭门不接纳您,您又能去哪里呢?您现在只要抬脚离开床边,恐怕马上就会有人去敲皇宫的门报告,您的大事就完了。” 纪僧真也说:“皇上虽然无道,但国家历经几代的基业,仍然稳固。您带着全家往北去,肯定无法全部安全到达,即使得到广陵城,天子深居宫中,发号施令,把您视为叛逆,您又怎么躲避呢?这不是万全之策。” 于是,逃往广陵的计划就作罢了。这时,萧道成的族弟、镇军长史萧顺之,以及次子、骠骑从事中郎萧嶷献计说:“后废帝喜欢独自在道路上行走,在这方面想办法,容易成功,在外地州郡起兵,很少有能取胜的,只会先让自己遭受灾祸。” 萧道成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当时东中郎将司马、代理会稽郡事务的李安民,想拥戴东中郎将江夏王刘跻(后废帝的弟弟)在会稽起兵,萧道成劝阻了他。萧道成于是让越骑校尉王敬则,暗中联络皇帝身边的杨玉夫、杨万年、陈伯奉等十五人,在宫中刺探等待时机,王敬则常常在路上留意观察皇帝的行踪。这一年七月初七日,皇帝便装外出,之后在仁寿殿睡觉,于是被杨玉夫、杨万年杀死。萧道成于是入宫,以太后的名义召来中书令袁粲、中书监褚渊以及尚书左仆射刘秉入宫商议,胁迫他们拥立后废帝的三弟安成王刘准(当时十一岁)为皇帝,这就是宋顺帝。于是,萧道成自己担任录尚书事、骠骑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安排亲信,独断专行。袁粲虽然是中书监,刘秉是尚书令并加授中领军(褚渊依附萧道成),也只能拱手听从,无所作为。

二、萧道成灭沈攸之

沈攸之平定晋安王刘子勋之乱后,在泰始五年(469 年)夏天,从左卫将军调任郢州刺史。到泰豫元年(472 年)七月,明帝去世后,右军将军王道隆,因为荆州刺史蔡兴宗刚强直率,不想让他占据上游的重要位置,于是让蔡兴宗担任中书监(八月蔡兴宗去世),任命沈攸之为都督荆襄等八州诸军事、荆州刺史。沈攸之自认为才能谋略过人,自从担任郢州刺史镇守夏口以来,就招募聚集有才能、勇敢的人,队伍训练得严整有序,常常像敌人马上要到来一样戒备。他又加重赋税征收,用来修缮武器装备,以前应该供应给建康的赋税,都截留了下来。养马达到二千多匹,战舰将近一千艘,仓库里的物资都堆积得满满的。他招揽士子、商旅,收容亡命之徒,常常想找机会起兵。行事专横放肆,不再接受朝廷的命令,朝廷虽然对他有所怀疑,但又忌惮他。他处理政务严厉苛刻,有时会鞭打士大夫,上佐以下的官员,当面就会遭到辱骂。然而他处理政务精明,别人不敢欺骗他,因此境内盗贼绝迹,百姓夜里都不用关门。

当萧道成第一次平定叛乱时,曾答应骁骑将军张敬儿,事成后让他担任雍州刺史。等到平定刘休范之后(元徽三年),萧道成认为襄阳是重镇,张敬儿的地位和资历都太轻,不想让他担任这个职务,而张敬儿却不停地请求,还对萧道成说:“沈攸之在荆州,您知道他想干什么吗?不派我去从内外两面制衡他,恐怕对您不利。” 当时宋朝最有实力的人就是沈攸之,萧道成想要篡夺宋朝皇位,沈攸之实际上是他唯一的大敌,于是萧道成答应了张敬儿。这一年三月,任命张敬儿为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雍州刺史,镇守襄阳。等张敬儿去上任,沈攸之担心被他袭击,暗中做了防备。但张敬儿到了驻地后,侍奉沈攸之无微不至,凡事都请示报告,供奉馈赠不断,沈攸之也认为他很真诚,回报也很丰厚。沈攸之多次想借着打猎的机会,在边境上与张敬儿会面,张敬儿回复说心里虽然期待,但表面上的往来不宜过于频繁,沈攸之因此更加信任他。张敬儿又暗中与沈攸之的司马刘攘兵结交,借此了解到沈攸之的所有秘密计划。张敬儿每次得知沈攸之的情况,就秘密报告给萧道成。萧道成又故意写信给沈攸之,询问张敬儿调任的时候,打算让谁来接替他。沈攸之就把信拿给张敬儿看,想离间他们。这就是萧道成预先在襄阳安插张敬儿,为将来袭击沈攸之作准备。等到后废帝被杀后,沈攸之觉得萧道成的名声和地位一向在自己之下,如今却突然独揽朝政大权,权势超过了自己,于是秘密谋划起兵讨伐他。张敬儿向来与沈攸之的司马刘攘兵关系很好,刘攘兵把沈攸之的计划告诉了张敬儿,张敬儿于是暗中做好防备。升明元年十二月,沈攸之声称奉太后的命令起兵,还发檄文、派使者邀请张敬儿,以及豫州刺史刘怀珍、梁州刺史范柏年、司州刺史姚道和(后秦姚兴的孙子)、湘州行事庾佩玉、巴陵内史王文和等人一同起兵讨伐萧道成。张敬儿、刘怀珍、王文和都斩杀了他的使者,快马向建康上表报告,王文和不久后放弃巴陵,逃到夏口;范柏年、姚道和、庾佩玉等人则保持中立。(以上引自《南齐书》卷二十五《张敬儿传》)当月十二日,沈攸之一方面派辅国将军孙同等五位将领率领三万人作为前锋,司马刘攘兵等五位将领率领两万人跟随其后,又派中兵参军王灵秀等四位将领分兵从夏口出发,占据鲁山(今汉阳县),相继东下;另一方面写信给萧道成,指责他擅自弑君叛逆,图谋篡夺宋朝皇位。萧道成此时除了立即部署戒严,还派右卫将军黄回担任郢州刺史,督率前锋各军抵御沈攸之的军队,还有两件事让他深感忧虑:一是郢州夏口的守备让人担忧,二是袁粲等人在建康是内患。现将这两件事叙述如下:

其一,萧道成之前让他的长子萧赜担任郢州刺史晋熙王刘燮的长史,代理郢州事务,本意是让他在夏口制造武器装备,防备沈攸之。等到杀死后废帝的同月(升明元年七月),将刘燮调任扬州刺史,让萧赜担任左卫将军,都回到建康。当萧赜东下的时候,萧道成虽然已经让萧赜挑选文武兼备且与萧赜交情深厚的柳世隆(晋熙王刘燮的司马)来接替他,但萧赜等人还在东下的途中,而沈攸之已经起兵,因此萧道成对上游的局势没有把握。所幸萧赜安排得当,在他即将离开夏口的时候,给柳世隆留下计策说:“沈攸之一旦发动叛乱,烧毁夏口的船只,顺流东下,那就无法控制了。如果能让沈攸之留下来攻打郢城(夏口城,今汉口),肯定不能很快攻克,你在城内,我在城外,一定能打败他。” 等到沈攸之起兵东下时,萧赜刚走到寻阳,还没有接到萧道成的指令。此时和萧赜同行的众人,都想日夜兼程赶回建康,但萧赜说:“寻阳地处长江中游,离京城很近,如果驻扎在湓口(今九江县西),对内可以保卫朝廷,对外可以支援夏口,占据有利地形,控制西南地区。如今我们到了这里,这是上天的安排。” 于是拥戴刘燮和江州刺史邵陵王刘友共同守卫湓口,留下江州别驾胡谐之守卫寻阳城。同时截取过往行人船只的木板,建造瞭望楼和防御工事,设立水寨,十天就全部完工,防务迅速巩固。因此,萧道成对上游的担忧得以消除。

其二,后废帝被杀之后,萧道成想瓦解袁粲和褚渊合作形成的权势,于是利用与褚渊向来关系亲密,以及袁粲和褚渊已经有嫌隙的情况,与褚渊共同处理朝政,又用诏令让袁粲出镇石头城(升明元年八月)。当时,袁粲因为即将失势,又知道萧道成有篡位的野心,于是暗中想除掉他,就接受了任命。另外,湘州刺史王蕴,在沈攸之起兵前,因母亲去世而离职回乡(当时朝廷任命南阳王刘翙 —— 后废帝的弟弟 —— 为湘州刺史接替王蕴,刘翙还没到,所以庾佩玉代理州府事务),王蕴到巴陵(今岳阳)时,与沈攸之结交深厚;经过郢州时,就想趁萧赜出来吊丧的时候杀掉他。萧赜知道了他的意图,没有出来;等到了建康,王蕴又想趁萧道成出来吊丧的时候杀掉他,萧道成也没有出来。等到沈攸之起兵东下,王蕴就与袁粲、刘秉密谋诛杀萧道成,当时在建康的将帅黄回、任候伯、孙昙瓘、王宜兴、卜伯兴等人,也都参与了这个阴谋。当时领军将军刘韫在门下省当值,卜伯兴为直阁将军,黄回等各位将领都已经出兵驻扎在新亭。袁粲等人的计划已定,准备把计划告诉褚渊,众人认为褚渊与萧道成向来关系好,不能告诉他。袁粲说:“褚渊和他虽然关系好,但怎么会公然唱反调呢?现在如果不告诉他,事情成功了,也应该除掉他。” 于是把计划告诉了褚渊,袁粲还是把褚渊当作老朋友看待。褚渊却把这件事告诉了萧道成。此时萧道成也已经事先得知了他们的阴谋,于是派军主苏烈、薛渊、王天生等人,以帮助袁粲守卫石头城为名,实际上是监视他。又任命骁骑将军王敬则为直阁将军,与卜伯兴共同统领禁兵。袁粲还不知道萧道成已经防备自己,想假传太后诏书,在当月二十三日夜间起事,让刘韫与卜伯兴率领宿卫兵在朝堂攻打萧道成,黄回等人率领部下作为策应。但刘秉平庸无能,到了这一天傍晚,竟然带着家人妇女等,和任候伯等人一起前往石头城。孙昙瓘听说后,也急忙赶去。于是,萧道成秘密派人告诉王敬则,王敬则当晚就抢先行动,杀死了刘韫、卜伯兴。苏烈等人在石头城也占据仓城抵抗袁粲。当时王蕴听说刘秉已经逃走,叹息说:“事情办不成了!” 也狼狈地率领几百名部下奔向石头城,到了南门被薛渊拦住。萧道成又派军主戴僧静率领几百名士兵前往石头城,帮助苏烈等人,合力攻打袁粲,袁粲、刘秉等人战败逃走,被追上杀死。黄回在新亭,听说事情泄露,不敢行动,萧道成还是像以前一样安抚他。王蕴躲藏起来,萧道成也赦免了他并任用他,袁粲的其余党羽也都不再追究。于是,建康的内患全部平定。

萧道成平定了建康的内患后,仍然把重兵交给黄回,让他西进,同时安排心腹将领监督防范他。闰十二月十四日,沈攸之到达夏口,自恃兵力强大,面带骄色,认为郢城弱小,不值得攻打,说要去问候安西将军(安西将军武陵王刘赞镇守郢州),暂时停泊在黄金浦(在鹦鹉洲上,今武昌县西),并派人告诉柳世隆:“我奉太后命令,要暂时回都城,你既然和我一起侍奉国家,应该能理解我的意思。” 柳世隆回答说:“您东下的军队,早就有所耳闻,郢城只是个小镇,我们只管守城罢了。” 宗俨之劝说沈攸之攻打郢城,臧寅却认为:“郢城虽然兵力少,但地势险要,攻城和守城的形势不同,不是十天半月就能攻克的,如果不及时进军,就会挫伤锐气,损害威望;现在顺着长江长驱直入,按计划很快就能取胜;一旦攻克了根本之地,郢城怎么能独自坚守呢?” 沈攸之听从了他的建议,想留下一部分军队围困郢城,自己率领大军东下。十六日,正要出发时,柳世隆派兵在西渚挑战,前军中兵参军焦度又在城楼上肆意辱骂沈攸之,而且言语十分污秽。于是沈攸之大怒,改变计划攻城,指挥各军登岸,烧毁外城,修筑长围,日夜攻城。柳世隆随机应变进行抵抗,沈攸之无法攻克。(《宋书・沈攸之传》)

当月二十六日,萧道成出兵驻扎在新亭,问骠骑参军江淹:“天下局势动荡,你认为怎么样?” 江淹回答说:“成败在于德行,不在于兵力多少。您英勇威武有奇谋,这是第一胜;宽容仁慈,这是第二胜;贤能之士都为您尽力,这是第三胜;民心所向,这是第四胜;尊奉天子讨伐叛逆,这是第五胜。而他(指沈攸之)志向远大但心胸狭窄,这是第一败;有威严但没有恩德,这是第二败;士兵离心离德,这是第三败;士大夫们不拥护他,这是第四败;孤军深入数千里,却没有同伙相助,这是第五败;即使他有十万如豺狼般的军队,最终也会被我们擒获。” 南徐州行事刘善明也对萧道成说:“沈攸之召集人马,聚集骑兵,连接战船,整治武器,包藏祸心已经十年了。他性格既阴险急躁,才能又不足以稳重行事,而且起兵已经几十天了,还犹豫不决,不进军。一是不懂得用兵之道,二是人心离散怨恨,三是有受到牵制的忧患,四是上天要夺走他的魂魄。本来担心他勇猛轻捷,趁我们没有防备突然袭击,与我们决一死战。现在各路大军一起奋勇向前,诸侯们共同行动,他就像笼子里的鸟一样了。” 由此可见,沈攸之必定失败。

沈攸之攻打郢城,到了第二年(升明二年)正月,仍然全力攻城,却多次被柳世隆趁机出击打败。这时,萧赜派遣的军主桓敬等八支军队增援郢城,已经进驻西塞山(今鄂城县东南),为柳世隆声援。于是,沈攸之派他的将领皇甫仲贤前往武昌抵御桓敬等人的军队,又派中兵参军孙方平攻打西阳(今黄冈县东)。皇甫仲贤攻打武昌,武昌太守臧涣投降。孙方平到达西阳,西阳太守王毓弃城逃到湓城。豫州刺史刘怀珍派建宁太守(治所在今麻城县)张谟等人率领一万士兵攻打孙方平,当月十三日,孙方平战败逃走,张谟收复西阳。这时,平西将军黄回等军队也已经到达西阳,继续逆流而上。

当时,沈攸之攻打郢城已经三十多天,黄回等救援郢城的军队即将到达,于是士兵逃亡的人越来越多。再加上沈攸之向来靠威严来管理军队,不得人心,到了这个时候,沈攸之虽然日夜骑马巡视各营进行抚慰,但逃亡的人仍然没有停止。因此,沈攸之大怒,召集各军主说:“我奉太后命令,起义前往都城,大事如果成功,大家都能戴上白纱帽在南朝,白纱帽为皇帝所戴,此处指共享富贵)。如果失败,朝廷自然会诛杀我全家,与其他人无关。近来军队叛逃离散,都是你们不放在心上。我也不能去追究叛逃者本人,从现在起,军中有人叛逃,军主承担罪责。” 于是,一个人逃亡,派人去追,追的人也一去不回。没人敢报告,众人都心怀异志。刘攘兵射箭将书信送入城中请求投降,柳世隆约定打开城门接纳他。当月十九日夜,刘攘兵就烧毁军营逃走。其他营寨看到起火,也争相弃甲而逃,将帅无法制止。到了天亮,沈攸之只得撤围,率领众人过江,等到达鲁山时,军队彻底溃败,各位将领纷纷逃走。臧寅投水而死。沈攸之向军中传令说:“荆州城中有大量钱财,可以一起回去取用,作为物资粮草。” 当时溃败的士兵,因为害怕蛮人劫掠,于是又聚集起来,大约有两万人,跟随沈攸之返回江陵。等沈攸之快到江陵还有一百多里时,江陵城已被张敬儿袭击攻破,于是跟随他的两万士卒全部逃散。沈攸之到了此时,无处可归,于是和他的儿子沈文和逃到华容边界(今监利县),一起在栎树林中上吊自杀 。

沈攸之死后,萧道成再无强劲对手,彻底掌控了南朝宋的局势。他的势力愈发稳固,为日后正式建立南齐政权扫除了最后的障碍。在这一系列的权力争斗与军事对抗中,各方势力的兴衰沉浮,深刻地影响了南朝的历史走向。此后,萧道成加快了篡宋的步伐,南朝历史即将翻开新的篇章 。 你对这段历史中的权力博弈和人物命运有什么看法,或者还想了解后续哪些相关内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