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夺取汉中,义阳

大家好,今天接着聊南北朝战争:

北魏继续蚕食南朝领土,盯上了义阳和成都!

在利用南朝降将夺取了寿阳、合肥以后,北魏此时要决定下一步应该攻取哪里?最容易夺取哪里的领土呢?

同款3D地图

首先一定是扫清淮南,为下一步渡过长江做准备。北魏很难忍住诱惑,不利用现在的大好局面。所以北魏会准备沿着淮河向下游进军,将沿线重镇都纳入手中。但是南朝水军优势明显,可以很方便的沿着淮河进行补给,所以这个方向的进攻难度肯定是最大的。萧衍肯定会竭力防守和支援。

那么北魏有没有容易进攻的方向呢?有。从地图就很容易的看出来,义阳方向。

因为攻打这里,南朝很难有效的支援。寿阳没丢失的时候,水军可以沿着淮河逆流而上进行支援;现在寿阳没了,南朝只能从郢州出发,越过大别山来进行支援。这难度太大了,陆地作战,南朝本来就处于弱势,现在又拉长了补给线,要想救援义阳,难上加难。

北魏则优势明显,所以503年十月,北魏在淮南、义阳两个方向同时发动攻势。

淮南方向的进攻。

503年十月,任城王拓跋澄命令统军党法宗、傅竖眼、王神念等人从小岘分兵攻打梁朝的颍川(今霍山县)、东关、大岘(前文均有介绍)、淮陵(今盱眙县西五十里)、九山(今盱眙县西北淮水北岸)。此时,淮南方向主要是骚扰和吸引梁朝的注意力,掩护西边义阳的进攻,不久即北撤。

到了504年,义阳已经被占领以后,淮南方向的魏军开始把目标放在夺取钟离上。不过此时梁朝也转为攻势。

正月初三日,梁朝征虏将军赵祖悦在东关攻打北魏江州刺史陈伯之,赵祖悦战败。

二月十一日,梁朝将军姜庆真进攻寿阳,一度攻克了寿阳的外城,后被击退。

任城王拓跋澄开始攻打钟离后,梁武帝萧衍派遣冠军将军张惠绍等人率领五千士兵运送粮草增援钟离。

拓跋澄派平远将军刘思祖等人在邵阳洲(凤阳县东北)截击张惠绍,二月二十日,刘思祖大败张惠绍。

但拓跋澄围攻钟离一直到三月下旬仍未攻克。当时恰逢大雨,淮水暴涨,梁朝的水军大量赶到。拓跋澄只好让军司贾司伯殿后,狼狈地向寿阳撤退,损失了四千多名将士。

义阳方面的战斗

同款3D地图

503年十月,北魏镇南将军元英都督义阳诸军事、司州刺史,与任城王拓跋澄同时发动攻势。在当年八月的时候,梁朝司州刺史蔡道恭听说北魏军队要来攻打,就开始进行防御准备了。当时义阳城中的士兵不到五千人,粮食仅能维持半年。

蔡道恭于是派骁骑将军杨由率领城外的三千多户居民,占据贤首山并修筑了三座营栅(今信阳县西南七里),与义阳城形成掎角之势。

元英来攻打时,首先进攻贤首山。营栅中的百姓任马驹斩杀杨由后投降,元英于是开始攻打义阳,日夜不停地围攻。蔡道恭根据敌人的进攻方式进行抵抗,打退了敌人。

此时,北魏将领元英一方面留下军队围城,另一方面亲自率军南下攻打,想要拿下西阳、夏口。

十二月初七日,梁朝将军吴子阳在白沙关(今河南光山县西南,与湖北黄县接壤处)迎战元英,吴子阳战败。

当时,北魏东荆州的蛮族樊素安反叛,北魏分兵、派遣左卫将军李崇率领步骑兵前去讨伐。

504年二月,梁武帝派遣平西将军曹景宗、后将军王僧炳等人率领三万步骑兵救援义阳。王僧炳率领两万人占据凿岘口(今信阳县武胜关南),曹景宗率领一万人作为后援。元英派冠军元逞等人占据樊城(大概在武胜关附近)抵御梁军。双方相持到三月二十五日,魏军大败王僧炳的军队,俘虏并斩杀了四千多人。

魏军围攻义阳城到五月,仍然没有攻克。元英正准备撤退时,蔡道恭因病去世,他的堂弟骁骑将军蔡灵恩代理州事,继续守城。

七月,北魏李崇讨伐并擒获樊素安,东西荆蛮全部投降,义阳城的防守变得更加危急。魏军得知蔡道恭去世后,攻城更加猛烈,曹景宗的军队驻扎在凿岘不敢前进。梁武帝又派遣宁朔将军马仙琕救援义阳。马仙琕虽然全力决战救援,但是多次战败,无法前进。

于是,蔡灵恩陷入绝境,在八月十一日向北魏投降,梁朝三关(今信阳县南)的守将听说后,也弃城逃走。

北魏元英因为这场战役的功劳,再次被封为中山王,并在义阳设置郢州,任命司马悦为刺史。

梁武帝下诏在南义阳(今湖北省黄安县)设置司州,任命卫尉郑绍叔为刺史,又命令马仙琕修筑竹墩、麻阳二城(今麻城县境)来抵御北魏。

东线战事暂告一段落,无奈西线战事又起!

在这个方向,梁朝的南郑与北魏的仇池、宕昌对峙。汉中这块地方,得天独厚,内部一片平原,北有秦岭作为屏障。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抵抗北魏关中方向的进攻,北魏也觉得进攻难度比较大,所以很少主动发起进攻。

但是无奈南朝老是出现降将,拱手送出大礼,这次也不例外。

505年正月,梁州、秦州二州刺史庄丘黑病逝,梁朝任命都官尚书王珍国为刺史。王珍国还没到南郑,州长史兼汉中太守夏侯道迁就与军主江悦之等人决定投降北魏,北魏任命夏侯道迁为平南将军,并派遣尚书邢峦担任镇西将军、都督征梁汉诸军事,率兵前往。

505年二月,邢峦到达汉中,逐步扫清那些不投降的戍所,北魏于是任命邢峦为梁秦二州刺史。面对这样的大好局面,邢峦没忍住拿下益州的诱惑,又派遣统军王足率领两万士兵向剑阁进军。

当时梁巴西太守(治所在今阆中县)庞景民据守巴西郡抵抗北魏,郡里的百姓严玄思聚集众人自称巴西刺史,归附北魏并攻打庞景民,将其斩杀。邢峦于是派遣军主李仲迁到巴西,与严玄思共同防守。

这时归附北魏的仇池地方势力,武兴氐王杨绍先的叔叔杨集起、杨集义听说北魏攻克汉中后感到害怕,认为北魏夺占益州以后,下一个就会轮到自己。于是在闰二月,他们率领氐族众人反叛北魏,切断了汉中的粮道,邢峦不得不多次派兵与他们周旋。

当时梁晋寿太守王景胤据守石亭(在今广元县北),并向益州刺史邓元起求救抵抗王足。梁武帝也下诏让邓元起都督征讨诸军事,救援汉中。

四月,邓元起派遣冠军将军孔陵等人率领两万士兵驻守深坑(广元县附近),鲁方达驻守南安,任僧褒防守石同(都在昭化县),抵御魏军。

王足将他们全部击败,于是进入剑阁,孔陵等人退守梓潼,王足又继续进攻并打败了他们。

于是,梁州的十四郡,东西七百里,南北一千里的土地,都被北魏占领,益州也因此岌岌可危。

正当石亭激战的时候,梁朝派遣的益州刺史萧渊藻即将到达成都接替邓元起,邓元起因母亲年老请求归乡。

七月,王足的军队逼近涪城。

八月十二日,秦梁二州刺史鲁方达与北魏王足的统军纪洪雅、卢祖迁在涪城交战,再次战败,鲁方达等十五名将领战死。

十四日,王景胤等人迎战卢祖迁等人,也战败了,王景胤等二十四名将领战死。王足于是包围了涪城。

十月,仇池的杨集起等人尊奉杨绍先为帝,他们自己也都称王,邢峦派遣光禄大夫杨椿率兵讨伐。

益州这边,王足攻打涪城一直到当年十一月,蜀地的人非常惊恐,益州周边的城戍投降北魏的有十分之二三,百姓主动登记户籍的有五万多户,北魏于是任命王足代理益州刺史。

因为皇帝给邢峦的任务是占据梁州汉中,所以兵力并不雄厚。而邢峦不仅占据了梁州还进逼到成都附近,还要分出部分兵力镇压仇池保障后勤,所以邢峦向北魏皇帝上表,请求增派兵力和粮饷,以便乘势夺取蜀地,还给出理由:

1、建康和成都相距万里,陆路已经断绝,只能依靠水路;水军向西前进,没有一年时间到不了。

2、梁朝派来的萧渊藻是个年轻的公子哥,不熟悉政务,也没有带来大将,肯迪不会拼死守城。

3、蜀地所依靠的,只有剑阁。现在已经被拿下。

但魏宣武帝让他等待后续命令,这实际上是婉言拒绝了他的请求。

邢峦又继续上表,然而北魏宣武帝不仅没有听从,反而下了一招昏棋。他任命梁州军司羊祉为益州刺史。前线大将、代理益州刺史王足听说后,很不高兴,于是擅自解除涪城的包围,带兵返回,使得吞并蜀地的大功功亏一篑。

不久,梁朝从荆州征调的天门太守张齐率兵即将到达益州,王足竟然投奔并投降了梁朝。

当时李仲迁在巴西,因为沉迷酒色,耗费了大量物资,大失民心,邢峦对他恨之入骨。李仲迁于是谋划反叛,不料城中的人领先一步,斩杀了他的首级后投降梁朝。

这样北魏在益州的势力就这样荡然无存了。

北魏现在无暇顾及进攻益州,只能优先镇压内部叛乱,保住梁州了。

505年十二月,北魏派遣骠骑大将军源怀率兵讨伐武兴氐王杨绍先,到506年正月攻克武兴,灭掉了武兴国,将其改为武兴镇(今陕西省略阳县),不久又改为东益州。

把晋寿(今四川省广元县北)作为益州,让羊祉镇守。召回邢峦回到洛阳,任命他为度支尚书。

形势大好的西线战场的战斗,就这样结束了。

但总得来说,北魏利用梁国内部叛乱又夺得了一块宝地,南朝的形势进一步恶化。

在形势大好的时候,北魏为什么不一鼓作气增兵拿下益州呢?

可能是兵力不足的缘故。

西战场王足进逼涪城的时候,北魏和梁朝在雍州、淮南、胶东地区已经全面交战了,东线战场都是几十万军队交战的规模,北魏无力再从本土派遣兵力到益州了?当然,以上仅是一家之言,也欢迎大家留下自己的看法。

后续我们就聊聊东线战场的情况,看看双方是如何谋划的。各位可以获取同款3D历史地图,我们下期再见!